高一化学氨硝酸硫酸专题突破训练
硝酸是一种具有强氧化性、腐蚀性的强酸,属于一元无机强酸。接下来我们大家一起练习高一化学氨硝酸硫酸专题突破训练。
1.含H原子个数为1.806×1023个NH3,其质量为( )
A.17克 B.0.17克
C.1.7克 D.5.4克
【解析】 n(H)=1.806×10236.02×1023=0.3 mol,n(NH3)=nH3=0.1 mol,故C正确。
【答案】 C

2.下列性质不属于氨气的物理性质的是( )
A.易液化 B.极易溶于水
C.水溶液显碱性 D.有刺激性气味
【解析】 氨气溶于水得氨水,其水溶液呈碱性的原因是由于NH3与水发生了反应,生成NH3H2O,NH3H2ONH+4+OH-,所以这是NH3的化学性质。
【答案】 C
3.下面的反应中,氨作为氧化剂参加反应的是( )
A.NH3+H3PO4===NH4H2PO4
B.2NH3+2Na===2NaNH2+H2
C.8NH3+3Cl2===6NH4Cl+N2
D.4NH3+5O2=====催化剂△4NO+6H2O
【解析】 氨作为氧化剂参加反应时为NH3分子中氢的化合价降低。此题涉及的反应较为特殊。
【答案】 B

4.(双选)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实验室制NH3:NH+4+OH-=====△NH3↑+H2O
B.NaOH与NH4Cl溶液混合加热:NH+4+OH-=====△NH3H2O
C.氨水中加盐酸:NH3H2O+H+===NH+4+H2O
D.氨气通入稀H2SO4中:NH3+H+===NH+4
【解析】 实验室制NH3用的是NH4Cl固体与消石灰反应,属于固体之间的反应,不能用离子方程式表示,所以A项不正确。NaOH和NH4Cl溶液混合加热产生NH3,离子方程式应为NH+4+OH-=====△NH3↑+H2O,故B项也不正确。
【答案】 CD
5.检验铵盐溶液的方法是:将待测物质取出少量,放在试管中,然后( )
A.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检验
B.加强碱溶液后加热,再滴入无色酚酞试液
C.加热,用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置于试管口检验
D.加烧碱溶液后加热,再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检验
【解析】 检验铵盐与碱共热放出碱性气体,使指示剂变色的方法。A、C错,并非所有铵盐加热分解都产生NH3。B错,加碱共热后,NH3已跑出。
【答案】 D

6.无色的混合气体甲中可能含NO、CO2、NO2、NH3、N2中的几种。将100 mL气体甲经过下图实验处理,结果得到酸性溶液,而几乎无气体剩余,则气体甲的组成可能为( )
A.NH3、NO2、N2 B.NH3、NO、CO2
C.NH3、NO2、CO2 D.NO、CO2、N2
【解析】 无色气体中不含NO2;通过浓H2SO4时,气体体积减少20 mL,说明含有NH3;通过Na2O2后气体显红棕色,说明含有CO2和NO,在通过Na2O2时,CO2与Na2O2反应产生O2,NO再与O2反应生成红棕色的NO2气体;NO2和O2按41的体积比通入H2O中时可被完全吸收。
【答案】 B
高中是人生中的关键阶段,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化学氨硝酸硫酸专题突破训练,希望大家喜欢。
温馨提醒:
想要收藏更多高中各学科知识点与学习方法,请关注头条号【求知学园】
欢迎 转发给更多有需要的朋友以及同学们!
Tags:NH NH3 水溶 氨气 水溶液 氧化剂 高一
相关文章
-
高中化学有机物的鉴别方法拾遗:乙烯与乙炔的鉴别
乙烯与乙炔同属于不饱和烃,因而用溴水或高锰酸钾溶液是无法鉴别这两种无色气体的。 实验室利用乙炔能跟银氨溶液或亚铜氨溶液起反应分别生成白色乙炔银(AgC..
-
高一高二必备:高中化学重点
高中化学 必修一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从不同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1)从化合价变化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化合价变化是氧化还原反应..
-
有效提高化学成绩的高中化学学习方法总结
化学是一门“记忆加实验的科学”,这也许不太符合一些同学的思维习惯。特别是我们很多同学在初中化学学得还算可以的情况下,是觉着没有花多少时间去记忆的。其..
猜你喜欢
-
关注!海南2017级高中生今年秋季开始“选课走班”
2017年,海南省启动高考改革,也就是2017年秋季学期入学的高一学生,将面临新的高考模式。高考改革赋予了普通高中学生对于学习科目的选择权。26日,记者从省..
-
高考物理知识点梳理(最全)
-
爆笑:有了老婆,经常让人受刺激
1、翻开老婆的钱包:农行卡、建行卡、邮政卡、还有我的工资卡。。。再看看我的钱包:天然气卡、水费、电费卡、超市积分卡、饭馆会员打折卡。。。2、老婆出门..
-
高中生物思维导图
-
资深物理老教师教你如何巧抓高考物理题中漏洞,快速破析选择题
有些选择题的"漏洞"出在基础知识上,主要体现在对基础知识误用或错用,对规律定理的理解不到位,对元件特性不清楚等方面。例1(2009福建高考)(多..